艾蒿柔韧的茎秆直立着,对生的叶片仰面朝天,随风微微抖动。它们的叶片上附有细小的白色绒毛,明媚阳光下也不至于太过鲜亮,在一大丛杂乱蓬勃的绿意中毫不起眼,却是我此行揣刀而来的缘由。炎炎夏日,在一个晴朗的清晨,我徘徊海堤旁的沙田地多时,终于在一片郁郁葱葱的鬼针草中遇见了两三株高过膝盖的艾草。
只是轻轻将艾草拨到近前,浓烈的“香气”一下子钻进鼻腔,涌上脑门,这是回忆里特属的节日气味。夏日阳气始毒,正是蛇虫繁盛的时候,按照闽南传统习俗,人们要在门上悬挂“五瑞”——艾草、榕枝、菖蒲、柳枝、蒜头,烧艾驱虫,饮用午时茶,辟邪去疫。端午的气味,是多种“香草”杂糅而成的浓烈芬芳,原始而复杂。
“日暖桑麻光似泼,风来蒿艾气如熏”。城市已无处采艾,父亲闲来散步时有意往仅存的几块荒地上寻找艾草,却失望而归。在父亲的认知里,寻觅采摘各种“香草”也是端午节日仪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,故而不太情愿到市场买现成的敷衍了事。习俗如此,前人与草木为邻,也就料想不到百十年后我们在这节日里遍寻不着一株艾草的窘境了。
须臾功夫,我就割下了一茬艾草,留下一小截根茎待它们继续生长。艾草的生命力旺盛,割下一茬,很快便会长出新的一茬。置身郊野,满眼绿意杂乱旺盛,草木们各凭本事抢占脚下土壤,餐风饮露随季节变换而枯荣。中华民族深谙各种草木的习性用处,在不同的时节里采摘不同寓意的草木。药香成为我们独特的节日嗅觉记忆,承载了节日文化的内涵和厚重情感。
艾草汁液从断口处冒出,芳香浓郁成苦味,让我怀念起偶然尝过的江浙的传统美食青团,以苦香的艾草汁液将糯米染成清新的绿,里面包进甜豆沙,入口后满嘴艾草清香。各种时令草木的搭配,在油盐酱醋之外,独辟出中华美食文化的另一番风味。
手上的两株艾草还是轻了些,大概不够节日里作如此多用途的消耗。我宽慰自己,既然已经体验了采艾的过程,也就不用太在意耗材的来源了,不妨到市场上买一些添补。但愿明年春夏,我还能在此地寻得艾草芳踪。(柯妮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