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福建煤电公司的版图上,15对相继“打烊”的矿井曾是时代转型的印记——当国家化解过剩产能的号角吹响,机器轰鸣渐歇,人声鼎沸远去,喧嚣矿区归于沉寂。但有这样一群人,毅然选择留下。他们平均年龄48岁,人均在矿区挥洒20载青春,从“挖煤人”转型为11个物业留守站的“守矿人”,用脚步丈量矿区边界,用双手唤醒闲置土地,用真心温暖邻里乡亲,在转型浪潮中书写着一段段有温度的坚守故事。
每天清晨,苏邦物业留守站的张庆贤都会背上巡护包,沿着矿区边界徒步巡查。“以前握着铁锹挖煤,现在揣着产权证明护矿,换了个战场,肩上的担子一点没轻。”这位曾在井下奋战多年的老职工,如今对矿区的每一寸土地、每一栋建筑都了如指掌。今年初,他和同事巡逻时发现,当地村民误以为矿区闲置土地无主,正准备砍伐一片防护林。“这些树是当年防山体滑坡种的,砍不得!”张庆贤赶忙上前制止,掏出土地产权证明耐心解释,连续3天上门沟通,终于让村民理解了守护的意义,放弃了砍伐计划。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,近年来,各留守站累计制止土地侵占事件数十起,挽回资产损失超百万元。如今,无人机每周2次的空中巡查,更与地面巡逻织就成“立体防护网”,让国有资产守护多了一重保障。
守护之外,这群“留守人”还在为矿区“重生”忙碌。他们扛起锄头清理废弃矿渣,推着耕机平整土地,跟着农业专家学习改良土壤,把曾经的矿山废墟变成了希望田野。截至目前,该公司累计复垦土地352.55亩,其中186.52亩改造成了水稻田。2024年秋天,漳平大瑶、文宾山留守站的稻田迎来丰收,金的黄稻穗压弯了腰,亩产达800斤。留守人员把新米装袋,挨家挨户送到矿区退休职工手中,老人们捧着喷香的稻米,眼眶泛红:“没想到闭坑的矿山,还能种出这么好的米!”如今的复垦土地上和矿区房前屋后,水稻随风起伏,蔬菜绿油油一片,果树挂满枝头,曾经沉寂的矿区,又有了烟火气与生机。
对仍居住在矿区的500多户退休职工、困难家属来说,留守站更是离不开的“贴心人”。2024年5月成立的陆家地物业留守站,刚接手时面对的是70多栋水电管线老化、没有监控的居民楼,管理一片混乱。留守团队从零开始,逐户敲门登记信息,协调施工队改造水电管网,装上28个监控摄像头;起草《小区管理公约》,挨家挨户讲解;每月上门收水电费,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,还主动帮忙代缴。“以前晚上楼道灯不亮,走夜路总心慌,现在监控全覆盖,安全感足足的!”退休职工陈大爷的话,道出了居民们的心声。半年时间里,陆家地留守站解决水电故障40余次,调解邻里矛盾12起,冷清的矿区重新变得热闹又安心。据统计,各留守站年均为居民提供服务超千次,维修家电、代办证件、照顾独居老人、组织社区活动,桩桩件件都是暖心事。
当地方发展遇上矿区历史遗留问题,留守站又成了化解矛盾的“连心桥”。“矿区土地边界线几十年没变,但地方发展快,偶尔会有模糊地带。”张庆贤所在的苏邦留守站,近年来就协调处理了6起土地产权纠纷。他们翻出尘封的历史档案,邀请地方政府部门现场勘查,组织企业、村民多方座谈,在一次次耐心沟通中化解分歧。“留守站不仅守着资产,更守着企业与地方、与职工的情谊。”福建煤电公司物业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陈丹说,正是这些琐碎却重要的工作,为化解过剩产能后的平稳过渡筑牢了根基。
如今,每当清晨的阳光洒向复垦稻田,无人机掠过安静的矿区,留守人敲开居民家门问一句“水电费该交了”,这些平凡的场景,共同勾勒出矿山转型期的生动画卷。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,却有日复一日的坚守;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,却有温暖人心的担当。这群矿山“留守人”,正用自己的方式,让关闭的矿山有了温度,让转型的路上多了份安稳,也让这片承载着奋斗记忆的土地,向着充满希望的未来继续前行。 (林秀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