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版阅读请点击:
展开通版
收缩通版
当前版:8版
发布日期:
记住名字,便是照亮黑暗
——写在电影《731》上映之前
文章字数:1,409
  夜深人静,我在网上搜索着《黑太阳731》完整版。那是在1988年,由牟敦芾导演的作品,虽然未曾在内地公映过,却还是通过录像带悄然流传着。在三十多年前,第一次观看电影的我整夜无眠。不是因为电影的恐怖所带来的惊吓,而是一种从骨髓渗出的寒意——原来,我们的先辈真的活在那样的地狱里。
  三十六年过去,如今一部名为《731》的新电影即将于2025年9月18日——“九一八事变”纪念日当天正式上映。猫眼“想看”人数突破440万,预售票房破2000万元,院线排片率达99.2%。这不是娱乐消费,而是一场关于民族记忆的集体回响。
  我曾听一位老领导提起,《黑太阳731》当年虽未面向大众放映,却在无数个夏夜中,在不同的屏幕上悄悄播放。他说:“太狠了,狠得让人坐不住。可你又忍不住看,因为你知道,那不是演的,是真事。”
  是啊,731部队的罪行,不是虚构的,而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。
  哈尔滨平房区,曾是人间炼狱。
  水泥解剖台、零下百摄氏度冷冻室、培养鼠疫菌的瓷罐,还有被编号为“马路大”的活体“材料”。他们是中国平民、战俘、苏联人、朝鲜人……在石井四郎的命令下,被活体解剖、冻伤实验、毒气测试,连婴儿都不放过。据史料记载,仅1940至1945年,死于活体实验者超3000人;因细菌战死亡的平民,更达数10万。
  这些数字背后,是一个个曾活过、哭过、爱过、痛过的人。可他们没有名字,只有编号。他们的存在,被刻意抹去,仿佛从未呼吸过。
  直到今天,电影《731》总策划张和平说:“我想让观众记住他们的名字。”这句话,让我泪目。
  张和平,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种隐喻。他生于战后,父母以“和平”命名,寄托对苦难终结的期盼。而今,他以一部电影,完成跨越时代的回应——和平,不是遗忘换来的,而是铭记铸就的。
  导演赵林山筹备十余年,数十次往返哈尔滨与东京之间,走访幸存者、查阅档案、踏勘遗址。他说:“我们不煽动仇恨,只想还原真实。”
  真实,是最有力的控诉。当镜头对准那座灰白色的大楼,当画面重现安达市那唯一公开进行活体实验的场所——安达野外实验场。无需夸张台词,只需静静地注视,便足以让我们心如刀割。
  网上已有预告流出:中国妇女被冻僵的胳膊,在木棍敲击下皮肉如手套般剥落;青年日本士兵在长官耳光与怒骂中,眼神由怯懦转为嗜血,扑向无辜中国同胞……这些画面,哪怕惊鸿一瞥,也令人窒息。
  有人质疑:如此血腥,是否过于残酷?
  可我想问:比起真实暴行,电影是否已足够克制?
  比起张纯如撰写《南京暴行》时精神崩溃、最终自杀的代价,我们是否还有资格说“太惨了”、“不敢看”?法国友人马库斯参观731陈列馆后说:“科学家本应治愈世界,却成了杀人犯。”这不仅是对军国主义的控诉,更是对全人类的警示:当科学脱离伦理,文明便退化为野蛮。
  《731》的意义早已超越票房。它是一面镜子,照见我们是否还对历史留有痛感;是一记警钟,提醒着和平的脆弱;更是一次救赎——只有记住那些被抹去的名字,才是对逝者真正的告慰。
  有人说,不该在9月18日上映,那天全国拉响警报,不适合娱乐。可我要说:正因如此,才必须在这一天上映。
  这不是娱乐,是祭奠;不是消费历史,是守护记忆。
  当银幕亮起,灯光熄灭,我们走进的不是影院,而是历史现场。愿我们都能安静地坐到最后,只为对得起那些没能走出魔窟的灵魂。记住名字,便是照亮黑暗。铭记历史,方有未来。9月18日,我将走进影院。
  只为轻声说一句:“我来了,我看见了,我记住了。” (翁郑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