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秋,在中央政府开工建设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项目的号召下,我带着受援单位的市场项目开拓人员风雨兼程向着目的地驰骋,让我此生有幸走进林芝。自昌都出发,历时13个小时穿越洛隆与八宿的交界处同卡镇乡,竖切波蜜市康玉乡,一路翻山涉水、颠簸流离,却也饱览了藏东南的奇景。
车行至拥巴乡处,忽见热火朝天的工地。中铁四局的工人们正在建造一座垂高600米、横跨1000多米的大桥,钢架如巨人的骨骼般耸入云霄。机械轰鸣,人影忙碌,在这原本寂静的高原上,竟显出几分都市的喧嚣。我们停车远观,不由得惊叹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能力,未来,此处将会出现令人叹为观止的交通工程奇迹。
继续前行,海拔便由5000米骤降至2700米,仿若带着雷霆万钧之势的怒江在峡谷中奔腾。两岸峭壁如削,时有滚石跌落。看着时好时坏的天气,伴着赫黄赫黄的涛涛江水,我们驾驶着车辆小心翼翼地穿行其间。同行的年轻人面色发白,紧抓扶手,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古书上说的“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”,现下料想来也不过如此罢了。
历尽千回百转、上山下谷,我们终于到达了美丽的波蜜。此地游客如织,红男绿女,熙熙攘攘,与方才的险峻恍如隔世。旅游之盛,出乎意料,想来这些年交通便利了,世人皆欲一睹高原风采。
走近通麦大桥,我才知道“此生必驾318”的缘由。这里绿树挺拔,秀美满目,高原上的绿色原是这样可亲可爱。桥下流水淙淙,清可见底。水声潺湲,仿佛在诉说千年的故事。印度洋的季风拂面而来,温暖而湿润,带来了水汽,也带来了异域的气息。
号称“东方瑞士”的鲁朗小镇,果然名不虚传。小镇依山而建,木屋错落,牦牛漫步,远处雪山映衬,近处溪流蜿蜒。我们倘佯其间,不觉间竟忘了此行的目的,仿佛游人一般闲逛起来。
登上色季拉山口时,恰逢雨后初霁。一道彩虹横跨天际,好似就在眼前。我下意识伸手,自知不可能抓住它,却隐约觉着摸到了希望的轮廓。极目远眺,南迦巴瓦峰巍然屹立,7782米的海拔令人生畏,峰顶积雪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神圣不可方物。
徒步在巴松措的湖心岛圣湖岸边,墨绿色的湖水在插入云霄的雪山环抱下,接纳着立起高高桅杆游船的倘佯、游弋,宛若迷失在天堂一隅。金黄色的转经桶长廊叮吟的响声,黑白相间墩厚的佛塔,对话着藏传佛教红教的措宗贡巴寺莲花生大师。
抵达米林尼洋河平原,但见树林浓荫,瓜果飘香。谁能想到高原之上竟有这般江南景象?藏族同胞在田间劳作,见到我们,露出淳朴的笑容。
最后进入林芝市区,更是耳目一新。街道整洁,楼宇簇新,广场上音乐喷泉随风起舞,各族人民悠然漫步,脸上尽是安宁祥和。这哪里是我记忆中偏远的西藏小城?分明是一座现代化都市了。
此行本是洽谈业务,却意外见证了西藏的变迁。天险依然在,但已不再是阻碍;传统犹存,却融入了现代的气息。归途中我一直在想,人类之于自然,不是征服,而是和解;发展之于传统,不是破坏,而是重生。
彩虹会消失,大桥会老旧,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。而这,对我来说或许就是走进林芝得到的最大收获。 (阙福和)